第117章 开矿建厂-《红楼鼎革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题本一上,顿时又招来非议。

    官员向来不愿沾染“利”字,以免污损名声,柳湘莲这等求利姿态,在官员中可谓万里无一,自然又是一番痛快弹劾。

    一时间,柳湘莲之名无异于贪婪恣欲之辈,几乎成了国朝罪人,不杀不足以平民愤!

    主要的反对理由仍是影响农本、矿工作乱等几项,涉及矿税,也少不了有人指责“与民争利”。

    在柳湘莲看来,后者才是最重要原因——现今有能力开矿的多是权势之家,谁傻不拉叽的交劳什子的特许金和矿税!全天下怕只有自己一个上赶着交税的老实人!

    朝堂纷争一如既往的热烈,臣子们各抒己见,少数持赞同意见的人也不敢发声支持。

    但无论反对者多么义正言辞、光明伟岸、声势浩大、为国为民……他们根本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国用不足的办法,在永隆帝诘问之时,只能说些诸如“核兵省饷”之力的套话废话。

    看着这些所议毫无实效、犹然自以为是真知灼见且为民请命之辈,永隆帝不禁为之冷笑。

    他心如明镜,柳湘莲此举表面上是请求设立开矿特许,实际上和解除烟草禁令如出一辙——项庄舞剑,意在矿税!

    何也?禁烟之令早已废弛,所以柳湘莲提出干脆放开禁令进而加征烟草重税。

    而禁矿之令同样早已废弛,不知多少私矿在开,但矿税却没有征收!

    所以此议一旦通过,就意味着矿税再度开征,而且是十取一!

    柳湘莲不过是为掩人耳目没有明说罢了!

    这无异于断了某些人的财路,不惹人厌就怪了。

    柳湘莲始终不提变动三十税一的商税,他同样不敢作此想,因为影响太大,但矿税极为特殊,毕竟开采利用国家资源,征税有何不可?

    实际上现在也不是完全不收矿税,除了金银等几类被国家严管的,其他是由地方“有司”负责征收,收多收少地方说了算,最后随便拨给户部一点儿,一年到头全国都收不到几两银子。

    矿税之外更令永隆帝心动的是,柳湘莲在奏折中还提到可在永平府建立军需工厂,生产辽东军需物资,诸如兵器之类,军费将会大幅降低。毕竟两地距离很近,只隔着山海关,再加上可以利用水运,单是运输成本就能减少很多。

    初闻此事,永隆帝甚至颇为意动,甚至想直接命工部去永平开矿建厂,何须假手商贾!

    但他随即停止了这个冲动的想法——不得不承认,商贾办事总能节省成本。

    如果交给工部,没准儿不但不省钱,还会增耗国帑,毕竟开矿建厂要先大笔投入呀!而依柳湘莲之议则朝廷不需出资,购买成品即可,届时凭借朝廷强势地位又可大幅压价,岂不省钱?

    甚至,他不由想到,待到将来辽东问题解决,正好可以顺势将发展成熟的厂矿收归国有,岂不美哉?

    至于柳湘莲会不会凭此作乱,他既没看到这等迹象,更不觉得有成功的可能。

    拿定主意后,永隆帝力排众议,同意柳湘莲的提议。

    同时为了减少朝臣阻力也做了妥协,明确暂时只以永宁府为试点,特许制度是否推广视运作情况而定。

    最后,户部授权柳氏商号在永平府境内开矿建厂,特许金每年一千两白银,税率为营业额十分之一,远超三十税一的商税。

    对此看好的人并不多,毕竟永平也不是什么好地方,山多地少,隔墙就是鞑子,只以为柳湘莲为了筹饷昏了头,早晚为此昏招后悔。

    得到批复的柳湘莲既感慨又心生豪气。他刚收到一笔钱,是柳落从薛家商号诸位掌柜身上敲诈搜刮的,除了留下维持日常经营的必要资金,连同店铺账上余款,共凑了二十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至此,薛家算是被利用尽了,今后只能老实做生意,再想收这种天降横财就不能打薛家主意。

    这笔钱可做第一期投入,只要有利润丰厚的产品面世,足够维持商号快速发展,而柳湘莲则准备趁机发展队伍,扩充实力。

    这天,一道指令发出,柳湘莲命京郊柳家工坊汇聚的众多工匠全部转移到永平府。

    为保密故,暂居荒凉的越支场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